• 区划代码:140221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置阳和卫,宣德元年(1426年)徙高山卫来同治。清顺治三年(1646年)并阳和、高山二卫为一,改为阳高卫,取二卫首字为名。雍正三年(1725年)改阳高县,仍以阳高卫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战国时为赵国代,属县高柳,秦因之。汉为高柳县、西部都尉治所,道人,参合县亦在境内。东汉初,代郡治所曾由西汉时桑干迁到这里,灵帝末年,郡县俱废。北魏初,属平城▉内之地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为恒州高柳郡,领高柳、安阳二县。隋废。唐贞元十五年(799年)置清塞军,属河东道。后唐时为契丹所据,属云州云中县地。辽在今白登地建长青县,属西京大同府。金大定七年(1167年)改长青为白登县,仍属西京大同府。元至元二年(1265年)废白登县为镇,寻复置,属河东山西道大同路。明废白登,北移半舍,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置阳和卫,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所辖;三十一年(1398年)在今址筑城,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,初因城内只有驻军,又称阳和营。阳和地介宣(化)大(同),九边锁钥,故宣德元年(1426年)移高山卫同治,又置阳和通判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设兵备道。隆庆二年(1568年)移宣大总督驻之,成北方雄镇。清顺治三年(1646年),阳和、高山合为阳高卫,六年升为阳和府,八年复为卫所。雍正三年(1725年)改卫为县,为阳高县名之始。明、清间属山西省大同府。1949年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,1952年11月察省撤,归山西省。国务院1993年6月25日批准撤销雁北地区,此县划归大同市管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