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00225000000
    地名由来: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年)宋灭后蜀,静南县以“地荒民少”省入大足、昌元(今荣昌县)、永川三县。大足升为上县,隶昌州昌元郡。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为川陕路,淳化四年(993年)为剑南道。旋又分置东西川,昌州隶东川。咸平四年(1001年)隶梓州路。政和七年(1117年)隶潼川府路。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撤昌州,以州属三县之地为大足县,隶合州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88:“以界内大足川为名。”《蜀中广记》卷53《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三》载:大足县“唐乾元二年与昌州同置,取丰足之义也。或云县之宝顶山有巨人迹”,因以名县。按,宝顶山所谓“巨人迹”乃伪造,据赵崇绚《鸡肋》云:“唐则天长安元年(701年),司刑寺囚伪作大人迹五尺,改元大足,则信诞矣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东周为巴国、秦为巴郡,汉为益州郡垫江县,后汉为益州巴西郡垫江县地。蜀汉时同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成汉荆州巴郡,前秦益州巴郡,东晋梁州巴郡垫江县,宋、南齐益州巴郡垫江县,梁益州巴郡,北周合州垫江郡石境县和普安郡永康县地。隋为涪陵郡赤水县和资阳郡隆康县地。初唐为山南西道合州铜梁县及剑南道普州普康县地。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分巴川县置大足县上隶剑南东川昌州。大历六年(771年)州城焚于兵火,州县俱废,其地名还故属。十年(775年)州县置复。大顺年间以州直隶静南军节度(治昌州大足),乾宁四年(897年)改隶武信军节度(治遂州)。五代时期,建置及隶属无变。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年)宋灭后蜀,静南县以“地荒民少”省入大足、昌元(今荣昌县)、永川三县。大足升为上县,隶昌州昌元郡。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为川陕路,淳化四年(993年)为剑南道。旋又分置东西川,昌州隶东川。咸平四年(1001年)隶梓州路。政和七年(1117年)隶潼川府路。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撤昌州,以州属三县之地为大足县,隶合州。旋又省并大足入合州铜梁县。元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复置大足隶合州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析大足县地置永川、荣昌两县,隶重庆府。康熙六年(1667年)始设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。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大足曾为吴三桂子吴世璠属地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复置县治,隶重庆府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12月20日以邑人张桂山为首“大足保路同志军”进入县城,大足宣告独立。(1912年)大足设置县行政公署,隶四川省重庆府,旋隶东川道。1922年,大足先后为邓锡侯、刘文浑、刘湘等部防区。1930年改行政公署为县政府,直属省政。1935年,大足隶第三行政督察区。1949年12月23日大足县人民政府成立,1950年5月定为甲等县,初隶川东行署璧山专区。1952年隶四川省江津专区。(1981年改为永川地区)。1983年属重庆市。